【编者按】
1977年,邓小平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当年恢复高考,这几乎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历史功绩早已毋庸置疑。也正是以七十年代末的高考政策为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有的高考制度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僵化的一面。公平性和合理性本是调节高考制度的两条杠杆,但这二者却正是今天舆论诟病的焦点。这需要我们在高唱赞歌之余,认真反省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政策,尤其是九十年代末的教育市场化。
— 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几年前在人人网上曾流行过一个段子:“四年前我还会三角函数、解析几何,还知道有机化学,还看得懂电路图,还明白世界洋流分布、还了解冷锋暖锋是怎么回事,可大学毕业时,我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文盲。”
这段调侃不免让人想起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那句著名旁白:“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在今天,“文革对于高等教育造成的巨大灾难可谓罄竹难书”,已经成为了教育学界的共识。相形之下,王朔先生的话,显得尤为突兀,但有谁能否认他说的不是一个事实呢?
一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事件
2005年6月24日,来自湖北仙桃的高考考生李洋以897分的高分,一举摘得海南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满分是900分)。然而,等待李洋同学的却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海南省教育厅的“限考令”。在7月13日下午,海南省考试局宣布:“经调查核实,李洋等考生在我省就读不满两年”,属于典型的高考移民。根据2003年《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考试局“取消其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一时间,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所幸者,香港城市大学在获悉李洋遭遇后,特意向其颁发了合计44万港币的“状元奖学金”,并加以录取。
案例二:陕西省“国学天才”孙见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