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山农田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篇—————近代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十四所私立教会大学(一)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10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14:1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差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中文名:燕京大学
外文名:Yanching University
简称:燕大
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类别:私立教会大学
知名校友:黄昆、孙道临、谢婉莹、周汝昌等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成立时间:1916年
撤销时间:1952年

燕京大学前身是美英两国教会在北京创办的三所教会学校:
  1、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初名崇内怀理书院,校长刘海澜博士(Hiram Harrison
Lowry)。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今汇文中学)。
  2、华北协和女子大学(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864年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
  3、通州协和大学:1867年创办,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谢卫楼(Davelle Sheffield)任校长。
三所教会学校合并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美北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初名北京大学。司徒雷登任校长。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学校。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办起燕京大学临时学校,孔祥熙任校长,梅贻宝任代理校长。1945年学校在北平原址复校开课。
1946年成都临时学校师生发回,开办工学院。1951年学校改为国立。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学校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大迁至学校旧址“燕园”。1993年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和北京大学分校联合成立燕京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筹划接收国民党统治下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各级学校,使教育尽快适应新中国的建设与革命需要,并陆续接受了一些。
1950年12月,政务院第65次政务会议通过决定:《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又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作了具体部署,并召开了一些会议,强调新中国不允许外国人在我们国家内办学校的方针。首批确定的改为公办的有11所,其中有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中国人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给予补贴的有如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
校长  
司徒雷登:1920年-1945年,后长期担任校务长
  陆志韦:1934年-1941年为代理校长
  梅贻宝:1942年-1945年为代理校长
  陆志韦:1945年-1949年为代理校长
  翁独健:1949年-1952年为代理校长

著名教授、校友
  教授:埃德加·斯诺、夏仁德;教育家林迈可、陆志韦;社会学家雷洁琼、许仕廉;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神学家赵紫辰;法学家张友渔;哲学家冯友兰、张东荪、洪谦;史学家钱穆、顾颉刚、邓之诚、韩儒林;政治学家萧公权;文学系周作人、郑振铎、冰心、冯沅君、林庚、顾随、陆侃如等
  校友:外交家黄华、龚澎、龚普生;新闻出版家陈翰伯;黄昆、侯仁之、孙道临、谢婉莹(冰心) 周南 赵兰坤 黄笃修 周汝昌韩于西
http://baike.baidu.com/view/6781.htm
二、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是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开办,其前身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1904年由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和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合并而成。
中文名:齐鲁大学
外文名:Cheeloo University
类别:私立教会大学
知名校友:孔祥熙、老舍、顾颉刚等
所属地区:山东省
主要院系: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
创办时间:1904年
撤销时间:1952年

学校现址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由最初的一个规模很小的教会学校,经过长期经营扩充,逐渐发展起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齐鲁大学最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建国后,齐鲁大学逐渐并入山东大学,部分专业(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山东师范大学,其校址为今山大西校区,坐落在文化西路以南、经十路以北,占地545亩,现存主要建校时期的建筑有考文楼、柏根楼、圣保罗楼、景蓝楼、水塔、十余栋西式别墅楼以及多处西式平房院落。
  
◎关于其历史变迁的简图可参见词条山东大学关于历史变迁的图片。另外本词条主要介绍其教育机构,关于齐鲁大学的附属医院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词条齐鲁医院。
  虽然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同处在山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两所著名大学的关联并不多。齐鲁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它与山东大学是两所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相互独立的大学。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美国哈佛的刘世传,曾不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校训
  “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出自《约翰福音》第8章第32节)
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方案,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理学院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系并入山东师范学院(今为山东师范大学),药学系并入南京药学院(今为中国药科大学);文学院中的天算系并入南京大学,天文台也搬到紫金山,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文学院其他专业并入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农业专科划归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医学院与原来的山东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组建新的山东医学院(即后来的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与山东工业大学同时并入山东大学,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鼎盛时期
上世纪30年代初,齐大步入它的鼎盛时期。为进一步扩充实力,当时的文理学院院长兼校长林济青,从北平邀请来五位名人。齐大先进的办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公园式的美丽校园,先后吸纳和聚集了老舍、钱穆、顾颉刚、孙伏园等。1930年7月,著名作家老舍从英伦三岛归国不久,即衣袂飘飘入齐大,挟一股新文学清新之风,吹入这所洋教会大学。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身兼齐大“新文学教授”与“《论语》八仙”幽默大师双料头衔的老舍,操一口京腔,冷面妙语,纵横跌宕,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之讲课,大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轰动全校。除文学院国文系本班学生外,许多其他院系的学生也跑来旁听,教室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一些人只好窗外站听。不仅如此,作为讲问读写、板眼韵腔、说学逗唱等等皆擅的行家里手,他还在国文系一年两度的师生聚餐联欢会上,表演过地道的京戏清唱和笑倒全场的单口相声,并打出了一趟正宗山东杨氏查拳。


  与老舍同在齐大文学院任教的栾调甫,是蜚声海内外的墨子研究专家,人称“齐鲁一大怪杰”,梁启超呼其:“迈越前人,石破天惊”。甲骨文研究大家胡厚宣,在齐大被迫南迁的困难时期,到齐大任教。在这里他潜心钻研甲骨文,著述颇多,出版了《甲骨六录》等多部著作。建国后,胡厚宣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1932年加拿大人明义士,被齐大聘为考古学教授,他将自己在河南安阳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运到济南,在校内建博物馆。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前几年明明德向山东大学捐赠了父亲留下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物。另外还有钱穆、张维华、孙伏园等一大批文化精英。

  1934年夏,老舍离济赴青岛大学任教,接替老舍而来的是青年剧作家马彦祥。马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乃故宫博物院院长名学者马衡之公子,虽年纪轻轻,但已在话剧界颇有名声。其著有《戏剧概论》,还与洪深合译过《西线无战事》,并导演过《鸡鸣早看天》、《雷雨》等名剧。马氏到齐大后,另开了《戏剧概论》和《文艺学》等新课程。当时马彦祥仅二十七八岁,青年英俊,风度翩翩,喜饰仪容,好近同学。因而每逢课余之暇,他所居住的齐大老办公楼二层单身宿舍,常常学生满座。

  如果说,老舍曾在齐大校园掀起一股“新文学热”,那么马氏的到来,又在这齐大校园骤然兴起一阵新文艺春风。1935年春,在马彦祥的倡议组织下,齐大话剧社宣告成立,文理两院学生,纷纷踊跃参加。

  1930年,根据文学院教授栾调甫的倡议,在文学院院长林济青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有老舍、顾颉刚、钱穆、严耕望、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学者在所研究,齐鲁大学一时成为全国国学研究的重地。学校还编辑学术性校刊《齐大季刊》及国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学汇编》,影响国内外。

  1948年,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齐大校园,如医学院的病理科主任侯宝璋、化学科主任江清、皮肤科主任尤家骏等。但是、齐大初建时,招生和毕业的学生很少,1917—1931年毕业生只有438人。究其原因,一是招生条件过高,高中必须毕业,还要通过党义、国文、英文、混合算学、中外历史、科学六门考试。历史政治系前四届每年只招三四名学生;二是学费过高,学生要向学校缴纳10项费用,每年高达140元,其他杂费还要20多元。也有其他原因,像一个时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长期未能在中国政府立案,影响了学校的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提出要更名为齐鲁大学,都没有批准,原因可能也是政治的因素居多。
历任校长  
Paul D.
Bergen (卜道成)(1904-1915)
  J.Percy
Bruce (1916-1920)
  Harold
Balme (1921-1927)
  李天禄(1927-1929)
  林济青(1929-1931)
  朱经农(1931-1933)
  刘世传(1935-1943)
  Edgar
Chi-ho Tang(汤吉禾)(1943-1945)
  吴克铭(1945-1949)
  David
Yang(杨德斋)(1949-1952)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760.htm
三、东吴大学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中文名:东吴大学
外文名:Soochow University
简称:SCU
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
创办时间:1846年成立
类别:私立大学
现任校长:刘兆玄
所属地区:中国台北

东吴大学在大陆地区
东吴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简称SC)的创办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 ,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东吴大学创办初期之二十六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葛赉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鄂森、王宠惠、吴经熊、倪征燠、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1982年苏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
2000年5月,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重返苏大,参加百年庆典,行走母校故道,难舍百年风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于斯,王先生长子王嘉廉先生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一百年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万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的法学专家倪征日奥(日旁加奥)、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木梁)、查良镛(金庸)、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省政协副主席陆军;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该校校友。
东吴大学在台湾地区
东吴大学在台校复校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于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东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湾当局“教育部”以东吴补习学校办学绩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湾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1957年购得士林外双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镇公所赠与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时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长,积极推动建校事宜。

  两年内完成第一栋教学大楼(宠惠堂)及学生活动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到外双溪现址。至此东吴师生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校园。在台复校的过程艰辛坎坷,卫理公会及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未予支持,物质条件极其窘困。但在董事会苦心奔走,海内外校友及教会热诚捐助下,东吴依然坚守严谨校风踏实办学,为东吴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台湾东吴大学经过过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为一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大学。此时期的台湾东吴大学发展为两个校区。外双溪校区位于文化风景区,安置文、外语及理三学院;城中校区位于政经文化中心,安置法、商两学院及推广部。两校区均属台北市的精华区域。东吴大学已演变成一有特色、有内涵、有制度的精致大学。历任校长致力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拓展与国际及大陆的学术交流、推行校务运作制度化,并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东吴与附近中小学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台湾地区各地校友会、系友会及校友总会亦相继成立。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396.htm
四、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则交给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大学。
中文名:圣约翰大学
外文名:Saint John's University
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Light&Truth)
类别:私立教会大学
知名校友: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等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成立时间:1879年
撤销时间:1952年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其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用。
圣约翰在台湾  
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专,目前已升等为圣约翰科技大学未来将恢复为圣约翰大学,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光耀圣约翰光芒。
圣约翰在加拿大
  另外,圣约翰校友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支持下于该校设立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据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沈鉴治所言,虽母校不能在中国大地上重现,但这已是复校的第一步,故这所学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著名校友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影响,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顾维钧(外交家)、林语(作家)、宋子文(政治家)、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刘鸿生、邹韬奋(政治家)、严家淦(政治家)、经叔平(金融家)、贝聿铭(建筑师)(I.M.
Pei)、周有光、成幼殊、黄金祺、陈成达、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吴宗锡、董鼎山(作家)、董乐山、王永年、黄宗英(娱乐明星)、曾楚霖(已故香港电视演员,擅长扮演乞丐与吸毒者)
、鲁平(前港澳办主任)等人,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文学界、外交界和医务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344831.htm
五、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全部并入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中文名:之江大学
外文名:Hangchow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845年
类别:教会大学
知名校友: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
所属地区:中国 浙江省
学生人数:1066人(1949年)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Boys Boarding Scool),是1845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清道光二十五年)麦卡第(MC
Carte M
D)等人创办的,当时崇信义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程度。1867年(同治六年)崇信义塾从宁波迁到杭州,先在皮市巷,后在大塔儿巷,改名为育英义塾(Presbyte-rain
Boy‘S School),分正、预两科,各4年,1880年由美国传教士裘德生(Rev Junius
Judson)任校长,以英文课为主、中文为次之,规定圣经为必修课,学生必须做礼拜,课程有中国经学、教义问答、圣经见证、哲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地理、化学、作文、辩论、音乐。1887年秋天,育英义塾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1880年开始注重理科、搞科学实验,举办通俗科学知识讲演,传授西洋科学知识。1897年,正式称育英义塾为“育英义塾”为“育英书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从1890年起增设英文科为学生深造作准备,学生人数增加到近百人。由于原来校舍狭小,从1907年起,在杭州秦望山麓二龙头修理建新校舍,经过3年规划经营,主要建筑如教学大楼、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先后落成,该处三面环山,面临钱塘江,又当六和塔西侧,地势开阔,江山如画,学校占地面积300余亩。从1910年起南北长老会合作共组校董会,其中有叔美容(J
E Shoemaker)、艾斯北(J M Espey)等代表北长老会;司徒雷登 (J Leighton Stuart)、布林恩(J、M
Espey)等代表南长老会。1911年2月正式迁入新校舍,因地处钱塘江湾曲处,成“之”字形故取名之江学堂。1914年因办之江大学计划实现有改名为之江大学(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由美国传教士王令赓为校长(E L
Mattox),学生增加140人。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到校讲话,他非常感激传教士在他们所创办的学校里所做的工作,并同师生合影留念。1912年一座天文台建在山颠完工,也称作为“费城观象台”。
  1916年秋天董事会推举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 (Warren H
Stuart)为校长,聘请之大的老毕业生丁恺丰为教务长,增设学生奖学金及免费贷学金。1918年,校刊《之江潮声》出版。从1918年-1919年新建了两幢教员宿舍、一个礼拜堂(都克堂)、一座蓄水池、宿舍开始使用电灯,运动场落成了。华东大学生运动会、英语辩论会都在之大举行的。1920年司徒华林赴美国添聘教师,征募捐款,并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立案,获准后施行新学制,分文理两科,分设天文、地理、生物、化学、中国语言与文学、数学、现代欧洲语言、哲学、物理、宗教、社会。1922年6月17日,举行毕业典礼上第一次颁发了学士学位,而且,学校还首次引进西方式的学位帽和礼服。1922年,司徒华林辞去职务,效董会推举费佩德(Fitch,Robert
Ferris)为校长,费佩德赴美募捐期间由王领赓带理。这一年校刊英文版创刊,中外文图书扩增1万多册,学生开始组织自治会。1923年,实行课外活动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之大师生群情愤慨,当校友陈德征来校动员同学投入斗争中,大家不顾校长王令赓和教务主任美维德等人的阻扰,冲出校门与杭州大中学校的师生一道参加游行。这一年,蔡元培先生来杭访问并向全体师升讲话,临行前为之大1926年的的年刊题了四个字“思潮发展”。
  1926年,北伐军进入杭州,之大师生临时组织红会队救护伤病员,并腾出都克教堂作为临时治疗场所,积极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美国领事馆命令美籍教职员和眷属全部撤往上海租界。费校长借因向中国政府立案搁浅,故提出辞职,校董事会推举教育家朱经农博士为校长。朱因故未到任,这时学生减至100人左右,美国差会又停发经费。1928年6月21日,校董会决定之大暂时停办,直到差会经费资助和向政府立案问题得以解决为止。
  1929年,江、浙一带局势初告稳定,之大同学会发起复校,得校董会同意,于是年秋复校,仍请朱经农任校长,朱经农未到职前由毕业同学李培恩代理校长。从此,之大的校务行政由中国人自己主持,但大事仍由美国“差会”决定,它并派代表参加校董会。按到处政府新颁“大学组织条例”3个学院以上才可以称为大学。这一年校董会曾以之江文理学院名义向教育部申请立案,并按教育部规定,设文、理、商、建筑4个院10个系,宗教课改为哲学课,另增设党义和军训课,开始男女兼收。这一年,又添建东、西膳厅两座,同学会发起募捐兴建图书馆。1930年,朱经农任教育部次长,不兼之大校长,校董会正式推举李培恩为校长。聘孔祥熙为名誉董事长。这一年教育部批准董会立案,校董会通过了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大纲,设国文、英文、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化学、生物、物理、土木10系。学生增至313人,教职员44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之大师生都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三省,痛国土之沦亡,在杭州学联反动下,之大学生积极参加南京请愿要求抗日,可是到闸北东站时,站上不敢开东,学生就步行到城站,与浙大、西湖艺专等同学一道赴南京,整整36个小时,学生们只吃一顿饭,但大家爱国之心炽烈。回校后,教育厅长张道藩来杭讲话,劝学生安心读书,学生对他十分气愤,当场闹起来,张即仓皇离去。学生集合先到教育厅找张,张不在就去他家里,把他家里东西打得稀烂,因请愿没有结果,就举行罢课,由于罢课和其他抗日示威活动,学校曾不得不关闭学校。
  1932年,由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明思德(MC
Mullen)为校长,这年学生增加到597人,教职员70人,开设课程89门,学校试行导师制,以谋训教合一。图书馆与科学馆先后落成,之大一些建筑的完成,土木工程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质量好,速度快。1933年复校后,第一届毕业典礼毕业生33人。1935年由教职员和毕业同学捐建材料实验所落成,又增修打靶场一个。已故校董史量才家属捐赠经济馆一座,这时之大鼎盛时期,教师中颇多知名之士,如郁达夫、王震、刘平候、黄式金、蒋礼鸿、廖慰慈、李笠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接着发生八一三事件,不久上海沦险,杭州局势吃紧,11份日军进逼浙江,杭州告急,之江师生1000多人撤离杭州,先步行到富阳,后改乘木船逆江而上,到安徽屯溪,不久,屯溪又吃紧,不得已这学期提前结束,师生谴散。
  1938年,之大与沪江、东吴、圣约翰、金陵女大合作,在上海租界复课,假广学会大楼为教室,并进行院系调整设文、商、工3个学院,文学院设中文、英文、政治、教育4个系,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4系,之大除原有教师外又增聘林汉达、孙贵定、马叙伦等学者教师,学生470余人,教师60余人,由于教学有方,之大颇得社会好评,学校考虑到战时的困难,增加免费学额,在教学上,除培养专门基础知识外,还注意职业技能训练,以增加就业机会,教育系的学生常在课余到中小学兼课。1914年夏,学生已增至1000余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全部被日军占领,外籍老师撤走了,本国的教师也不愿留沪当亡国奴,因而校董会宣布之大暂时停办,计划内迁。1942年原计划迁金华,后金华告急,又改迁福建邵武,该地偏避多疫,语言不好懂,聘请教师和招收学生都有困难,第二年在贵阳设工学院分校。1944年贵阳吃紧,之大又迁到重庆,在校友会热情帮助下,之大与东吴、沪江大学合作,成立三校联合改机构,第二年春,工学院在重庆复课。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大工学院结束,决定东归,由于杭州的校舍,校具、图书、仪器破坏惨重,故东迁后高年级学生在上海复课,仅一、二级学生在杭州本校上课,仍由李培恩任校长,之大八年颠沛流离生活到此结束。
  1946年,由中华基督教联合会向海外募得10余万美元,修善杭州校舍,招收新生700名,师资有所加强。1948年教育部核准之江为综合性大学,这时杭州大中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反内战、反饥饿运动轰轰烈烈,之江师生与杭州其他院校师生积极参加全市示威游行。校长李培恩看国民党大势已去,无法再呆下去,就出去上海,李去后学校组织校改委员会,校董会推荐系教授周正副主任委员会代行主任委员会职权。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之江师生欢欣鼓舞。1950年,校董会推选黎照寰为校长,周正为副校长,并成立抗美援朝委员会,之大不接受任何外国经费,美籍教师回国,之大由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丹来接收,黎交出校政后会沪。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院系,之大建筑工程系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财经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工程学院各系并入浙江大学;文学院各系及部分数理化学系进入浙江师范学院(后改浙江江大学)。从而结束了之江大学100余年的历史。
著名校友
潘希珍(1917-2006),笔名琦君,散文家,擅写怀旧抒情散文
束星北(1907-1983),,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
历任校长
裘德生(Rev,J·H·Judson)
  王令赓(E.J.Mattox,)——1914-1916
  司徒华林(WarrenH.Stuart,)——1916-1922
  费佩德(RobertF.Fitch,1873-1954)——1922-1931
  李培恩(BaenE.Lee,)——1931-1949
  黎照寰
http://baike.baidu.com/view/344836.htm
六、华西协和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抗战时期,这里成为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这里是我国牙科学的发源地,享有了“东亚第一”的美誉,其文理哲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是处于顶端的位置。
中文名:华西协和大学
创办时间:1910年3月11日
所属地区:四川成都
主要院系:医科、牙科、药学、农艺专科、农艺系、乡村教育系、乡村建设系等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并由毕启(Joseph
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T.Davidson)等人着手筹建。
  1910年3月11日,在成都“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的,故名
华西协合大学。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成都市民都称之为“五洋学堂”。
  在西方著名教育家波尔顿、张伯伦的指导下,华西协合大学的组织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当时英美较为先进的水平。与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的“中西并重”相比,华西协合大学可以说是“全盘西化”的。它所实施的教育以西学、神学为重,其教员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
  学校的组织管理按“协合”的原则,仿照牛津、剑桥大学的体制,实行“学舍制”,即每个差会建立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管理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学校则提出教学大纲,制定录取、考试标准,使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这个创造性的体制既解决了各教会提供资金、设备和相互的协调工作,也反映了现代大学的特点,保证了学校在育才方面拥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1910年,大学成立之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开哲学、英文、中文、历史、经济学、物理、化学、生物、解剖学、教育学等课程。1913年设医科,1914年设牙科;1927~1928年医牙两科合并为
8年制医牙学院。1933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立案后,分设文、理、医牙三学院。1920年后大学逐渐向少数优秀毕业生同时授予华西协和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后者正式接受华西协和大学为兄弟校,授予医牙学院毕业生医学博士和牙学博士学位,授予文学院和理学院毕业生文学士和理学士学位,发给文凭。1914-1949年期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2人,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592人,硕士学位6人。
1950年1月12日,解放军代表组进驻华西协和大学。1951年10月6日,人民政府正式从外国教会手中收回华大的教育主权。1952年院系调整中,华西协和大学被肢解,学校医学院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后建立四川医学院(1953年定名为四川医学院,20世纪80年代改成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联合大学,成为如今四川大学医学院);文理哲学院被合并给四川大学,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则调整到川大,其中社会学系及民族学(即人类学)组于半年后年从四川大学划并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工学院被合并给成都科技大学(1997年与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合并给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迁至雅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5954.htm
七、华中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在文华书院大学部基础上与博文书院大学部、博学书院大学部合并组建。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20世纪初,三校各自都开设了大学课程。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
  这些学校中,以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开办的文华书院规模较大。早期建筑中圣诞堂至今保存完好。20世纪初,又陆续建造了教学楼、文华公书林(图书馆)、翟雅各健身所、多玛室、博约室、颜母室等建筑。
  1926年,两湖地区受到排外运动的严重冲击,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后来在武昌的文华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中大学。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1952年,华中大学在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原址改办华中师范学院。后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迁往城外,原华中大学校园又改办湖北中医学院。
http://baike.baidu.com/view/344838.htm
八、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Nanking
University),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科)。1890年设成美馆为中学部。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东之雄”美誉。1937年因抗战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还宁。约翰·福开森、师图尔(G.A. Stuart)、包文(A. J.
Bowen)、陈裕光、李方训先后担任校长。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另有部分院系调至其他有关大学。
  1910年汇文书院改为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时,在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立案,毕业生可同时接受纽约大学的学位文凭。并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结为姊妹大学。先后设有文科、理科、医科、农科、林科、工科等。
  关于金陵大学成立之始在美国纽约州立案注册,一面当属无奈之举,“当本校创始之际,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尚未有大学授予学位的规定,而私立大学之立案尤无明文可遵,故当时本校董事会议决暂在美国纽约省立案,并由该省政府授予学位,本校毕业生今日所得之外国学位,实系过渡办法,一侯中国教育当局规定授予学位办法时,当即遵照办理。”
另一面,此举对保持教学水准及获得国际认可有所助益,“本堂毕业者,即无异于在美国大学校毕业也,凡领本堂毕业凭单者,即无异于美国学士之凭单也”。1928年,金陵大学在中国教育部立案。1934年,金大又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了与其他国际间之大学同等学术地位,并能自行颁发获国际认可之学士和硕士学位。
著名校友
张德慈,首位华裔泰勒奖得主、宗座科学院(Pontificia Academia)院士

  李景均,被称为人类遗传学的开拓者,曾任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长

  李卓皓,第一位拉斯克奖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左天觉,农业及烟草专家,曾任美国农业部烟草研究室主任

  王应睐,中国生物化学科研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马保之,农学家,被称为“利比里亚农业之父”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

  刘伯明,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学界精神领袖

  程千帆,著名文史学家、国学大师

  孙明经,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中国电视之父

  刘国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奠基人

  吴德耀,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设计者,被称为“海南一代哲人”

  程抱一,第一位华裔法兰西文学院院士

  赛珍珠(执教),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邹秉文(执教),农学家,曾任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筹备委员会副主席

  章之汶,农学家,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

  来自这所大学的著名校友还有中国现代内科医学先驱戚寿南,中国配位化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戴安邦,新中国声学事业的奠基人魏荣爵,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沈嵩生,禅学大师南怀谨,历史学家王绳祖,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杭立武,中华民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部长蒋彦士,中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国务委员彭佩云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62222.htm
九、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英文名:Hwa Nan
College,1908年~1951年),是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学校原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今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
中文名: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外文名:Hwa Nan College
校训:受当施
类别:私立教会女子大学
所属地区:福建
主要院系:教育、文史、外国语、化学、生物、数理等6个系
创办时间:1908年
撤销时间:1951年
校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
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
  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地址奠基。由Mr.Fred
H·Trimble负责。为纪念J·D·Payne所捐的经费,先建造一座办公楼命名为彭氏楼。尔后,妇女外国布道会哥伦比亚河分会为纪念前任分会主席Mrs.Laura
granston也捐了一万美元建造一座宿舍楼命名为谷氏楼。 
  1914年还得到Mary.Kester捐了八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将价款四千美元也捐献给华南,使谷氏楼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当年秋华南学院迁入新址后便着手招收本科生。
  1916年共有5名本科生在华南学院完成二年学习课程后,转到美国、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继续完成本科学业。
  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办教育系,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在学生及校友中发起募捐建楼运动,共收到捐款国币2万元,超过了预定的金额。为纪念程吕底亚女士将该楼命名为程氏楼。
  192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授予权。
  1922年9月28日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临时承认证书。
  王世静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本科学习两年后,转入美国晨边学院(Morningside
College)继续学习。她学习成绩优异再进入密执安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攻读硕士学位。她在该校得Barbour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女性。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于厦门大学。
  1924年王世静响应母校的召唤,放弃厦门大学的优厚待遇,回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系主任。?
  1925年7月程吕底亚女士经美国托事部(Board of Trustees in America)同意辞去校长职务。院董事会(College
Board of Directors)任命卢爱德博士(Dr.Ida Belle Lewis) 继任校长。
  1927年7、8月间在我国反对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卢爱德博士和华惠德女士(Miss L.Ethel
Wallace)分别辞去校长和教务长职务。院董事会准备聘请陈叔圭为院长,王世静为教务长,但是陈叔圭婉言谢绝。于是院董事会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陈叔圭任主席,王世静任教务长,李美淑任会计,黄惠贞任附中校长,黄惠珠任秘书,卢爱德和华惠德任院委员会顾问。
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历任校长
 程吕底亚(Miss Lydia Trimble):1908年—1925年

 卢爱德博士(Dr.Ida Belle
Lewis,1887年—1969年):1925年—1927年

 王世静:1928年—1951年
十、福建协和大学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系创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会大学,是今福建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其所设农科也是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之一。1951年1月,教育部决定接办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两校合并暨“福州大学”成立典礼,于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马尾魁岐原协大举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学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由许彧青任主任,严叔夏、王世静任副主任。原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校区内设“福州大学农学院”。1952年厦门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州大学农学院”,统称为福建农学院。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10月福建农业大学、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林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原址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南麓、闽江之畔的马尾区魁岐村福州制药厂(今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
中文名:福建协和大学
外文名: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简称:福建协大
校训:博爱、牺牲、服务
类别:私立教会大学
知名校友:郑作新、林兰英、黄维垣等
所属地区:福建省福州市
主要院系: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等3个学院
成立时间:1915年
撤销时间:1951年
学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
历任校长
庄才伟(Edwin C. Jones):1916年—1923年
高智(John Gowdy):1924年—1927年
  林景润:1927年—1947年
  陈锡恩:1947年
  杨昌栋:1947年—1948年
人才培养  协大毕业生在科技、农业、教育方面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郑作新(中国鸟类世界闻名的学者,曾被美国国务院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林兰英(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黄维垣(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仲璋(寄生虫专家,厦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虫专家、厦门大学教授)等。还有著名农业专家李来荣(原福建农学院院长,国际上著名园艺学家)、张先光(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教授,进入世界名人录的著名禽病专家)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44116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5 15:26 , Processed in 1.7210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